
期刊简介
本刊宗旨:遵循以“预防为主”的方针,针对国境口岸地区及相关延伸后续管理方面卫生工作的性质和特点,紧密围绕公共卫生、食品安全、医学检验等重点领域的中心工作,同时面向食品生产企业及监管部门、医院检验部门、卫生防疫部门和有关大专院校,积极组织相关医学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,使预防医学等相关理论的研究在实践中得以不断发展和提高,以便更好地指导、促进口岸卫生工作的发展。三大作用:成为卫生专业技术交流的平台;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发表论文的园地;对外宣传扩大检验检疫系统影响的窗口。面向三大领域:公共卫生、食品卫生、医学检验。
秋燥克星!6种食材吃出水润肌
时间:2025-08-12 11:06:51
随着夏日的热浪逐渐褪去,秋风携着干燥的凉意悄然而至。此时的自然万物开始收敛能量,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随之进入调整期。昼夜温差超过10摄氏度的气候特征,如同自然界给人体设置的「湿度调节测试」,稍不注意便会出现皮肤紧绷、咽喉干痒等秋燥症状。此时选择具有滋润特性的食材,相当于为身体搭建起一道动态平衡的保湿屏障。
银耳:植物界的天然保湿霜
被誉为「菌中燕窝」的银耳,其胶质含量高达60%-70%,这种黏性多糖物质遇水膨胀后,能在消化道形成保护膜。每天食用20克干银耳熬制的羹汤,相当于为黏膜组织补充液态防护层。现代研究显示,银耳多糖能提高巨噬细胞活性达30%以上,这种增强免疫的特性使其成为秋季防感冒的优选食材。推荐搭配莲子炖煮,形成「胶质+淀粉」的双重缓释系统,持续滋养效果更佳。
秋梨:呼吸道的智能加湿器
当空气湿度低于40%时,雪梨中85%的含水量便显露出独特价值。其含有的熊果苷成分能促进支气管纤毛运动,如同给呼吸道安装微型清洁刷。传统药膳中的川贝炖梨,通过隔水蒸制将有效成分锁定在果肉中,特别适合夜间干咳时取汁饮用。值得注意的细节是保留梨皮炖煮,因为表皮含有的槲皮素比果肉高3倍,这是天然的镇咳成分。
枸杞:细胞层面的能量开关
这种红色果实含有的甜菜碱成分具有独特的水分调控能力,能帮助细胞在干燥环境下保持正常渗透压。实验数据显示,每天15-20粒枸杞泡水,可提升唾液分泌量约25%。与柠檬搭配时,维生素C将枸杞中的铁元素吸收率提升3倍,形成「酸甘化阴」的经典配伍。对于长时间用眼人群,枸杞中的玉米黄质在视网膜的沉积浓度可增加40%,堪称电子屏时代的护眼利器。
百合:神经系统的天然镇静剂
秋季昼夜温差引发的焦虑情绪,可通过百合中的秋水仙碱得到缓解。这种生物碱能调节5-羟色胺水平,其镇静效果相当于温和的植物安神剂。将新鲜百合与粳米同煮,米中的谷维素会促进百合有效成分释放,形成助眠的黄金组合。对于更年期女性群体,百合中含有的天然雌激素类似物,可改善因秋燥加剧的潮热症状。
莲子:生物钟的精准调节器
莲子芯含有的莲心碱具有双向调节作用,白天饮用带芯莲子茶可提神醒脑,夜间去芯食用则助眠安神。其淀粉结构属于抗性淀粉,消化速度比普通主食慢2-3倍,特别适合作为秋补期间的控糖主食。与银耳搭配时,莲子中的棉子糖成分可促进益生菌增殖,形成肠道微生态的良性循环。
蜂蜜:黏膜修复的液态黄金
当秋风带走口腔黏膜30%的湿润度时,蜂蜜中的葡萄糖氧化酶能在创面形成保护膜。不同蜜源的蜂蜜呈现差异化功效:槐花蜜适合缓解咽干,荆条蜜利于改善便秘。需要特别注意的是,冲调水温需控制在60℃以下,否则会破坏其中的淀粉酶活性。晨起时空腹饮用蜜水,能使润肠通便效果提升50%。
在这些食材的运用中,存在「三三制」搭配法则:三种胶质类食材(银耳、蜂蜜、梨)交替使用,三种种子类食材(枸杞、莲子、百合)组合应用。例如周一用银耳莲子羹清理肠道,周三换成百合枸杞粥调节神经,周五选择蜂蜜雪梨膏润肺。这种轮替模式既能避免营养单一,又可形成多靶点的养生网络。通过食物本身的物候特性与人体生物节律的深度契合,让秋燥转化成为身体自我修复的黄金窗口期。